春日的一个夜晚,在合肥市包河区文化艺术中心二楼剧场内,欢笑声此起彼伏,现场掌声阵阵,演员和观众互动不停,一场由区文化馆组织,合肥本土团队“嘿马喜剧”带来的相声、魔术等文化惠民演出,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。
这里,为何人气爆棚?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原来,这里是包河区发起的创新服务项目——“青年文化夜市”,通过更加精准地定位和服务,让更多年轻人融入群众文化,让每一个人成为文化的参与者。
“文化无界,流荡天下。”
走进夜色中的包河区文化馆,阅读和自习区内,年轻人在灯下苦读、畅游书海;文化活动区域内,多样的艺术培训和社团活动让文艺青年们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。
近距离观察,AI写诗作画、AI手语虚拟数字人智能编播系统、金属文物的修复与研究、裸眼3D技术……包河区一批“吸睛”的科创成果亮相第二届中国(安徽)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,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获批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”,这是安徽省唯一上榜的文化产业园区。
频频亮相全国“舞台”,致力打造安徽“文化第一强区”的包河,让我们刮目相看——有看点、亮点和兴奋点。
比如,国内首个由监狱旧址改造的文创园——合柴·1972,开门迎客即“走红出圈”;紧邻大圩生态农业景区的乡村振兴样板项目——圩美·磨滩民宿,启动试运营便成为“网红”打卡地……
79平方公里的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内,初步构建“一轴”“两核”“三圈”“四片”的空间格局,朝着全国一流、全省领先的数字创意高地突进。
不止于此,“文里文气”的出圈与经济活力相互碰撞迸发,夜间经济大文章亦被悄然激活,打造出流连忘返的“夜经济”现象。
罍街,不只是龙虾。罍街茶馆、方盒剧社、八目书屋、原创音乐基地……游人穿梭其中,吃着传统小吃,喝着精酿啤酒,穿着汉服打卡,美食与文化碰撞,传统与现代相融,实现商旅文体融合发展,推进分层消费、跨界融合、相互引流。
夜游(景区场馆)、夜赏(演艺活动)、夜读(文化美学)、夜娱(娱乐体验)、夜宴(美食小吃)……“越夜越合肥”。“文化之光”点亮青年人健康向上的文化夜生活,畅享“文化夜宴”成为青年人生活的常态,夜间经济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,已然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“新蓝海”。
文化搭台,文旅融合,艺术源头积蓄“活水”,文化甘霖又反哺着文化民生。多元的夜间经济业态,正在重塑产业结构,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,也让城市更具魅力。
我们不禁要问,包河区文创产业何以“出圈”?何以形成独树一帜的“包河现象”?
溯及源头,“文里文气”一直是包河区深沉的迷人魅力,也是今日包河高质量大踏步发展的底气。
作为八百里巢湖上一颗璀璨明珠,包河光彩夺目的背后正是——“梦想创意、无限可能”,推动“文科”破壁融合发展。
换而言之,今日的包河,“文里文气”厚积薄发,当与“科里科气”破壁融合,发生化学反应时,催化了包河创意文化产业“花式”出圈。
新时尚,新气质,新动能,“守正”“走心”为文创产业注入发展的内在动力。
民俗融入烟火、文化融入建筑、艺术融入生活。近年来,包河区打出科创、文创、数字、商务“四张牌”,经过十余年的精致发展,文创产业已化茧成蝶,魅力包河高歌猛进,挺立潮头。近三年,累计为134个文化类项目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7.8亿元,实现文化产业主营收入超1200亿元,占合肥市1/3以上,年均增长近20%。
从更大的视野看,“文化之光”出新出圈出彩,不仅为城市注入了生命力,“火”起来,“活”起来,同时成为人文空间、文化平台以及深度延展的文化符号,不断塑造着城市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。
“科技赋能,文化赋魂。”
展望新征程,包河区正以“国字号”园区建设为契机,加速文创产业数字化布局,全面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,创建国家级创意文化产业集群,向着“千亿级”发展目标进军。
在这里,置身更多元的选择路径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,有关创新、创业、创造的故事,正在发生,一个个生动的梦想熠熠生辉,闪耀着合肥的夜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