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体验不同的攀岩路线,就是欣赏不同的风景。”就职于化工企业的“斜杠”妈妈木爷是一位攀岩爱好者,9年的攀龄里,她画出了在全国各地攀岩途中看到的风景,也展现这项运动的魅力。即日起至8月31日,展览“你好,攀岩!——木爷的绘画游记”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,市民可以循着一幅幅手绘图片走过木爷攀岩的足迹,看到匆忙都市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。
(资料图片)
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还记得初识木爷时听到的一个小故事,木爷的胳膊在攀岩过程中容易习惯性脱臼,她会对底下打保护的小伙伴说:“你等一下!”然后挂在岩壁上自己把胳膊复位,再继续攀爬。这些年的攀岩训练,让木爷的肩部及手臂肌肉练得特别发达,看似瘦弱的她很不好意思地说,见客户的时候都得穿长袖,原来合身的衣服更是因为肩部窄了通通换新。
木爷是来自四川绵阳的新上海人,2014年在公司团建中接触了攀岩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对她来说,攀岩不仅可以强身健体,还是一项智力运动,同一条攀岩路径,每一次都用不同的动作、不同的支点去完成。更让她着迷的是,攀岩一般都要结伴,攀登的时候,人们需要彼此信任,相互支撑,“那是把命交给对方的关系”。一次次出游野攀,很多岩友同过甘共过苦。在这个过程中,木爷感觉自己融入了这个城市。
通常攀岩爱好者有两种类型,一种是不断挑战自我型,另一种是体验型。木爷自认为是第二种,展览中她的攀岩绘画故事沿着两条线索延伸开来。一条是她自己的故事,一条是她欣赏的攀岩达人大魏的故事。
“尝试一条线路只是旅途的开始,旅途不全是以成功结束。结果固然重要,但是通往终点沿路的风景同样值得欣赏。”木爷认为攀岩能给她带来的,是普通旅游看不到的风景。一盒眼影盒大小的颜料,几支水彩笔,便足够木爷在攀岩途中记录下值得回味的瞬间。
云南丽江白岩寺山路线是她最难忘的一个系列。开着红色的越野车,踏着金色的麦浪,远山近田,弯曲的小道带他们来到山脚下的大麦村。生态民宿的主人和小狗来迎接,盘点结组攀岩的装备,趁着晨曦忽明忽暗的光亮出发,一棵树倾斜靠在一块大石头上,犹如一只摊开的巨大手掌,他们开心地爬上“手掌心”。黎明前到达山脚下,木爷的画里生动展现着“白岩寺像一只庞大的怪物,张开大嘴,屹立在我们面前”。
当三位岩友到达半山腰的山洞时,最后一缕阳光刚好消失,木爷很庆幸,再晚一点,摸黑攀爬的危险系数要高出很多。夜晚的洞口,画笔将喜悦和惊奇融进了浩瀚的星空,“星星闪烁着飞向我们,仿佛触手可得。”大家在睡袋将就了一晚上,脚冻得冰凉,于是有了对着朝阳晒脚丫的有趣的画面。回程的车上,一行人心情好到飞起,于是画面也夸张到车子弹跳起来。
展览中的另一条线则是大魏的故事,这是木爷为《户外探险》杂志“环攀中国”连载的专栏内容。在她的画里,大魏辞去汽车销售的工作,从攀岩“小白”磨炼成为高手,随后萌发改造房车的梦想,从四川出发,一路北上观察、体验岩壁,至北京南下开辟新线,最终抵达目的地阳朔。
大魏在六盘水挑战4天3夜、230米高的垂直岩壁,在格凸唤起攀岩小镇的回忆,在西安岩场仰望璀璨的星空,在北京白河遭遇大雪纷飞,在青岛海滨遇见最美野攀风景,在枣庄开发新的攀岩胜地……历经4个月、16个城市、12个岩场,驱车3万公里,大魏终于在春暖花开时完成整个环攀旅程。
面临工作和带娃双重压力的木爷,每天只能在儿子睡后的22时到凌晨1时作画,儿子“小15”也成了她的岩友,木爷曾把100天的“小15”背在身去攀岩,带着两岁多的“小15”去野攀,三岁让“小15”上了岩壁。上周木爷刚带着儿子一起到镇江去攀岩,“他成了唯一一个爬到顶的小朋友,回来的路上可骄傲了。”
“攀岩不是一项只适合年轻人的运动,它是一个适合所有人、能让你玩到七八十岁的运动。”木爷还记得自己在国外的攀岩馆攀岩的时候,里面有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,“他们一个比一个爬得好”。上次她去枣庄,也发现不少四五十岁的人在攀岩。而且攀岩其实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运动,装备不贵,在攀岩馆一百多元可以玩一整天。
展览中,木爷为岩友们绘制了一幅中国攀岩地图,内蒙古呼和浩特、云南丽江、山东枣庄、云南丽江、贵州六盘水等地都是风景优美的攀岩胜地。展览中还能看到“路书”,也就是不同攀岩条线的“说明书”,以及攀岩知识问答。市群艺馆还与上海一些攀岩馆合作,后续会为对这项运动感兴趣的观众推出攀岩互动体验活动。(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)